淺談全球化下臺灣東部稻米業的發展

作者:王冠棋、羅偉恩

臺灣於1990年代末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(WTO)而進行稻米減產相關措施,準備擴大進口外國稻米,因此臺灣稻米耕作面積於1990年代初期,約從40萬公頃到2000年僅剩下約20萬公頃。此外,根據臺灣行政院國情資料,至今仍有24萬戶專職稻農,稻米耕作面積約22.4萬公頃,佔農作總耕作面積73萬公頃近35%。臺灣稻米主要品種包括長糯(Long Glutinous),圓糯(Round Glutinous),秈稻(Indica),在來(Japonica),蓬萊(Ponlai)等品種,我們將既存2013至2016稻米產量資料,轉為地圖與表格供讀者參考(圖1-圖4、表1-表4)。臺灣米食文化歷時久遠,但近期令人印象深刻的,是臺灣東部花東米的崛起。污染少、水土品質突出、環境優良,似乎成為臺灣東部的花蓮與臺東地區,稻米的品質保證。然而更值得重視的是臺灣東部特定鄉鎮農會(例如池上,關山)與地方碾米廠合作,積極地透過舉辦鄉鎮級稻米品質競賽,提升稻米品質,更透過國家級別比賽,例如:「冠軍米」、「十大經典好米」、「精饌米」、「臺灣稻米達人冠軍賽」等,印證花東稻米的高品質,並進一步塑造花蓮臺東稻米品牌形象。

       

誠然,一包冠軍米的產生,必須透過農民努力耕種,碾米廠或農會組織生產,收購與製造,最後販賣至銷售通路。看似簡單的流水線生產,但面對農村日益嚴重的人口老化與人口外移問題,以及外部低價稻米競爭,花東,尤其臺東稻米卻能突破米價天花板,亦即政府「公糧稻穀收購價」所設定的政府保證收購公糧最低價格,實屬不易。農會與碾米廠透過制度設計逐漸擺脫政府公斤計價,由碾米廠由「品質計價」,漸漸拉高收購價格,脫離低價格的惡性循環,使農民的生活水準提高,再加上農機機械化,以及無人機農藥噴灑技術,減輕工作量,更使得年輕人願意返鄉發展。

提到臺東池上,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在伯朗大道上的金城武樹,但在大道旁的高品質池上米,以及大道本身映射著當地碾米廠老闆具有開創者風格的身影,和農會勇於任事的態度。透過建立品質計價制度,使農民不盲目追求產量而是追求品質,從稻米產量圖能發現,的確花東的稻米產量遠低於臺彎西部,且臺東的稻米品種以圓糯與蓬萊為主。爾後更取得池上米產地認證,打擊仿冒問題。一連串的更迭,是從農民到碾米廠系統性的改變,更在品質競賽得到答案。透過競賽鼓勵農民改善稻米品質,尤其激勵池上鄉農民積極透過農會與米廠所舉辦的課程,學習如何紀錄稻米耕作資訊改善品質,再匯集成為大數據,得以藉此教育農民提升稻米品質的重要參數,翻轉種田「初級」產業的刻板印象。而連續十五年舉辦的「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」,不僅促進地方觀光,也深化地方居民認同感。這意味著,米不僅能讓人咀嚼,其價值也不止在米香和美味,更彰顯農民發自內心辛勤耕種,以及碾米廠真心為農民設想,共同協力、呵護,所彰顯的稻米之美。

最後,我們希望能夠為花東之美略盡棉薄之力。我們透過空拍機拍攝關山一帶,視角從平面到俯視,頗有所謂「上帝視角」的感覺。我們看見關山鎮農會所設立的米國學校、關山市區與關山親水公園。卑南溪與新武呂溪帶來無盡的生產力,被稻田劃分成塊狀的大地,延續其生命力,百花齊放。有關於空拍機拍攝技巧,我們日後將透過影片與大家分享。

 

Tags: , , , , ,

 

Share this Post